close
什麼是鍬形蟲

鍬形蟲因翅鞘狀似圓鍬而得名。另有一說,鍬形蟲頭上大顎像古代日本武士頭套裝飾的鍬形而得名。此外,雄蟲頭部兩支又像鹿角又像大鉗夾的大顎,更成了牠們的註冊商標,其英文名稱「stagbeetel」(鹿角甲蟲)、台語俗稱「剪仔龜」,皆是以此命名。在昆蟲的分類系統中,泛稱甲蟲的鞘翅目昆蟲成員居冠,而鍬形蟲可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鐵甲武士。牠們和金龜子同屬鞘翅目,不過鍬形蟲科卻是其中種類較少的一群,全世界約只有一千多種。多數成員分布於熱代地區,一生和樹林密不可分,舉凡樹叢、樹洞、樹皮縫隙、枯木堆,甚至林下腐土都是牠們最好的棲所,而且樹林面積越大、樹種越複雜、開發干擾越少,鍬形蟲就越豐富,台灣這座小島因為擁有多樣的森林生態,目前全島包括離島地區,共記錄54種鍬形蟲。

 

台灣雞冠細身赤鍬形蟲--赤褐色的體背泛出些許黃綠色金屬光澤,加上頭部特別立體而醒目,而其中名是由日名直譯而來,取名「雞冠」。

本種為廣布在台灣的分布,主要棲息於台北盆地附近海拔800公尺 以下的郊山,彰化田中是本種在台北地區以外的令另一個種要產地,成蟲於春末至秋初間出現,夜晚具明顯的趨光性,白晝也見於樹叢間吸食樹液,但本種較偏好柑橘樹與光臘樹的樹液。

分布區域本種分布於中國及台灣。

台灣分布北台灣海拔50~750公尺山區,白天會棲息在柑橘樹上,夜晚具有趨光性。

外部形態特徵

雄蟲體表在某些角度下會泛青綠色之金屬光澤,此青綠色之光澤特徵為同屬其餘兩種鍬形蟲所缺乏的特徵,可藉此加以區別。本種大型個體大顎尖端具一齒凸使大顎猶如分岔狀,分岔內具有2至4枚小齒,大顎中央具一齒凸;大型個體之大顎明顯向下彎曲,且頭楯向前延伸,尖端呈屋脊狀。中型個體大顎尖端亦呈分岔狀,分岔內亦具有2至4枚小齒,近中央處則無齒凸,近基部處具一齒凸,且齒凸分岔為2至3齒;小型個體之大顎宛如剪刀狀,大顎內側呈鋸齒狀排列。本種大顎會向下彎曲,越大型的個體,向下彎曲的幅度越大,有些小型個體僅大顎尖端略為向下方彎曲或大顎根本不彎曲。

雌蟲全身密布刻點,仍具有青綠色之金屬光澤,前胸背板近中央部位兩側具有黑色帶狀縱紋,頭部的中央具有兩個黑點。翅鞘前緣兩側缺乏短黑色線,本種雌蟲外部形態近似細身赤鍬形蟲雌蟲。

外觀特徵體長♂30~ 58m m,♀19~ 23m m。體色黃褐色至褐色。雄蟲大型個體頭部寬大特殊;中小型個體近似細赤鍬形蟲,但本種體色具微弱黃綠色金屬光澤。雌蟲前胸背板有2條縱向平行的黑色條紋。

生態習性成蟲出現於5至8月,主要生活在台北縣、市低海拔的樹林中。夜晚具趨光性。

 

鍬形蟲的一生

卵期在產下後1~2週會孵化,隨著卵內胚胎的逐漸發育,這些卵粒在孵化前會吸收環境中的水分而逐漸膨大。孵化時,發育成熟的幼蟲會運用蠕動擠壓的方式,掙破柔軟的卵殼。

 

幼蟲期剛孵化的幼蟲稱為一齡幼蟲,經過數小時的休息,頭殼逐漸變硬、顏色也逐漸變深,接著就可以用咀嚼式口器上堅硬的大顎,啃食朽木碎屑生長。鍬形蟲幼蟲的一、二齡齡期均不長,多數在2~4週間。三齡幼蟲是鍬形蟲幼蟲生活史中最長的一個階段,猶於三齡幼蟲為時最久,所以也是人們劈開林間枯木時,最容易找到的鍬形蟲階段,而牠們較大的體型,更適合進行相關的生態觀察。值得一提的是,可能因為幼生期較長者,病害、天敵的威脅多,存活率較低,導致野外發現的鍬形蟲長見雌蟲較雄蟲多,而中、小型雄蟲也比大型雄蟲多。

 

化蛹期經過長時間的攝食成長,三齡幼蟲逐漸成熟後便不再啃食枯木,而是以啃咬的粗木屑逐漸將身後隧道處填壓塞緊,並利用身體的蠕動,以體背把陸續排出的糞便碎屑,均勻塗,形成一個內壁相當光滑緊實的長橢圓形蛹室。牠們的身體會逐日縮小,原本拱彎的腹部也逐漸伸直,最後會開始前後劇烈蠕動,其外皮先從胸部背側裂開,最後形成一個米白或米黃色且稍具透明感的蛹,顏色轉深為米黃或黃褐色。

 

 

羽化期鍬形蟲由蛹蛻變羽化的過程,和幼蟲蛻皮、化蛹的情形相似,羽化時會劇烈蠕動身體和伸展各腳,讓蛹的外皮破裂並逐漸向尾端擠壓,接著牠們會從仰躺的姿勢翻轉身體讓腹面朝下,將下翅從翅鞘下面向後伸展出來,當下翅形狀固定、由半透明米白色逐漸變薄變硬後,向內打折縮進顏色慢慢變深的鞘翅下方,把縮在腹部的大顎與頭部向前伸出,此時成蟲的標準模樣正式版。

   

這次台灣雞冠細身赤鍬形蟲飼養的照片及內容,是我飼養三年多的心得分享。在飼養的過程中,給我很大的啟示,做事一定要小心謹慎,因為台灣雞冠細身赤鍬形蟲,蟲體較脆弱及生命週期較短,所以飼養時要小心及注意。

 

 

當蛹羽化成成蟲時,還要注意蟄伏期,過了蟄伏期後約一個月,就要作繁殖環境的準備了。在挑選繁殖用的公、母蟲,我都以優生學的觀念來作。

我從公蟲35mm-- -40m m,母蟲17mm— 22m m的小型野生成蟲繁殖開始。從人工第一代公蟲40mm-- -49m m,母蟲19mm— 25m m。到人工第二代公蟲41mm-- -51m m,母蟲20mm— 27m m。直到人工第三代公蟲,46mm-- -55m m母蟲20mm— 28m m。我發現鍬形蟲近親繁殖到第三代,開始有殘缺不全的成蟲個體出現(PS:飼養條件不變的狀況下)。數量雖然不多,但是就代表為什麼哺乳動物要防止近親繁殖(何況人類),連昆蟲到第三代都開始有殘缺不全的成蟲個體出現,數量雖然不多,但是它就是發生了。

 

再來就是繁殖環境用的木屑及產卵木頭的挑選,因為它會影響你這次繁殖的成敗。不對的木屑及產卵木頭,會讓台灣雞冠細身赤鍬形蟲母蟲不生蛋。一次失敗必須等明年才能再繁殖,因為當你發現沒生蛋的時候,通常是已過繁殖期,或公母蟲已經死了。因此通常我都會作筆記,記錄發酵木屑的發酵程度及產卵木頭的軟硬及濕度,這樣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轍。

 

通常我挑選繁殖公蟲的首要條件,就是健康(包括外型要強壯、頭幅要大),當然體型更是重要---一定要大。母蟲的條件就是健康(包括外型不能殘缺、體型要大、胖),唯有優質的公、母蟲,才能生下更健康、強壯、巨大的下一代

幼蟲的飼養環境要注意溫度,約18℃-- -27℃最好。夏天我都養在室內跟人一起吹冷氣,秋末開始放置陽台,冬天放置箱子內再移至屋內。至於發酵木屑幼蟲吃的很少,公蟲約用1000㏄的罐子,母蟲只要一般300--400㏄的罐子或碗,即可養到化蛹。

當再繁殖用的大型公、母蟲,或較小的公、母蟲已經死了,我才將它製作成標本。因為,我覺得所有的生物皆有生存的權利,不能因為要完整標本,就要弄死那些生命。也許會影響你的完整外表的標本數量及延後搜集完成的目標,但是那就是對生命尊重,其實有殘缺的標本也有它獨特的媚力。

 

其實試著用不同的角度欣賞,我時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
arrow
arrow

    darlong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